非遺客家花帶的將來:非遺藝術之傳承之路 [文創點•劉海慧]

2025年5月18日

香港,一個充滿活力和多元文化的國際都市,不僅擁有現代化的摩天大樓,也保留著許多珍貴的傳統文化。其中,客家花帶便是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一顆璀璨的明珠。它不僅是客家婦女服飾中不可或缺的點綴,更承載著豐富的歷史、文化和情感[1][2]

花帶的歷史與文化意義

客家花帶的編織技藝,據考證始於明末清初 [3]客家先民歷經遷徙,生活簡樸,客家婦女便在素色的服飾上,以色彩鮮豔的花帶作點綴,為生活增添色彩[3]。花帶的圖案多取材自大自然,如山、魚、花、鳥等,並帶有吉祥的寓意[3][4]。例如,「欖仔花」因與「攬仔」諧音,寓意早生貴子[3][9]

花帶不僅美觀,也具有實用價值。客家花帶昔日傳統用途包括有涼帽帶、圍裙帶及包頭仔[2]. 此外,花帶也代表著客家婦女的身份象徵。在過去的客家文化中,花帶的顏色可以顯示女士的婚姻狀況。已婚婦女通常佩戴顏色鮮豔的花帶,而未婚少女則佩戴顏色較素雅的花帶[2][4]

Section image

花帶的編織技藝

客家花帶的編織是一項精細的手工藝,需要耐心和技巧。編織花帶的工具主要有繞線固定器、帶批和帶干筒[4][6]. 編織者先將絲線固定在繞線竹筒上,然後用梭仔挑起經線,再用帶干筒分開上下兩層的絲線,交織成完整的花帶[4][6]。花帶的編織技巧主要分為挑面花圖案、撳底花圖案,及挑撳雙面圖案技巧[4]。完成編織後,還可按個人喜好在花帶的兩端加上流蘇作裝飾[4]

Section image

花帶的傳承現狀

隨著時代的變遷傳統客家村落逐漸沒落,客家花帶的編織技藝也面臨失傳的危機[1] [2]。許多花帶編織者年事已高,年輕一代卻對這項傳統手工藝缺乏興趣[7]. 此外,由於香港已轉型為工商業社會,傳統口耳相傳的技藝難以維繫[3].

儘管如此,仍有一群有心人士致力於客家花帶的傳承工作。他們通過開班授徒[8]、舉辦展覽、出版書籍等方式,提高公眾對客家花帶的認識,並吸引更多人加入傳承的行列[3]。例如,已故客家民俗專家徐月清女士,一生都在保育客家文化,並開辦多個「花帶班」,將花帶編製技藝傳授給學生[6]。文化葫蘆創辦人吳文正(Simon)也積極推廣客家花帶文化,並嘗試與大專院校合作,將客家花帶的製作手藝引入時裝設計課程中[1] [5]

客家花帶是一項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,我們有責任保護和傳承這項技藝。透過各種活動和教育推廣,希望能吸引更多人參與其中,讓這份文化得以延續。我們更要將這項手藝設計成日常生活可用的產品,這正是我師傅所說的產業化,讓這個門手藝得以流傳,不讓時間巨輪吞噬。

Section image
Section image


參考資料: